长期以来,国内企业过于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生产工艺装备相对落后,缺乏新技术运用创新基础和动力,均以仿造及二次开发为主,特别在敏感元件核心技术及生产工艺与国外差距较大,导致产业化水平不能适应市场快速变换和急剧增长的需求,国际竞争力不强,制约和影响了我国敏感行业的正常发展。
国内目前技术发展与创新的重点在材料、结构和性能改进三个方面:
一是敏感材料从液态向半固态、固态方向发展;二是结构向小型化、集成化、模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三是性能向检测量程宽、检测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性能稳定、寿命长久方向发展。
随着物联网技术推进,对传感器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产品正在向MEMS工艺技术;无线数据传输网络技术;新材料、纳米、薄膜(含SOI)、陶瓷技术;光纤技术;激光技术;复合传感器技术;多学科交叉的融合技术方向发展。
推进产业发展策略与建议
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和政策扶持作用,改变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多头管理方式。
加强行业整体协调和统一管理是当务之急。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和政策扶持作用,改变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多头管理方式,组织制定行业发展整体战略规划,明确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相应措施。具体推进如下:
第一点,由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或专项基金,作为产业化扶持和引导资金;并组织专家制定项目指南,明确重点扶持的产品工艺和技术;
第二点,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性政策,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补贴,宣传和普及知识产权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产权人的根本利益,减少侵权行为和违法现象。
第三点,组织有关人员制定、规范行业技术标准,减少多品种小批量等杂乱现象,为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第四点,加大扶持行业内生产型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示范带动作用。并建立多个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地区,用地区产品品种特色,形成产业龙头和行业品牌,鼓励组建以地区、产品为主要纽带的产业集团,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企业整合,改善行业分散状况。
第五点,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措施:①大学院所培养高端人才;②大学建立传感器专业,开设相关工艺基础课程;③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营造人才环境与氛围,引导国外高端人才和国内人才积极创业发展。
第六点,组建多资源融合、优势互补的产业联盟组织,为行业内企业提供技术与人才信息服务、国际市场推广、技术引进与指导、行业标准审查与修订,协助企业建立和规范“传感器技术研究中心”等相关服务。
第七点,集中国内外各传感器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建立以大型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为主导的“传感器国家工程实验室”,推动和促进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的“技术研究中心”和以生产为主体的“产业化基地”。
综上所述,传感器与通信、计算机已被国际公认为是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强化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是推进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和能否占领未来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所在。需要提早谋划国家传感器产业技术的发展重心,解决当前规模生产中的工艺技术问题,为推进我国传感器产业化发展创造一片蓝天,进一步提高国内企业和行业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营造国内传感器时代的春天!
期待我国的传感器技术可以有突破性的进展,提高仪器仪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早日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从而带动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竞争优势!